哈佛、宾大、布朗等名校需要怎样的条件?
美国名校申请关键因素是什么?
顶级名校该如何规划与准备?
如何全面提升拿下梦校录取?
为何学长能横扫世界顶级名校录取?
想知道更多名校申请资讯?让学长为你揭晓!
Y学长
2025FALL录取丨
哈佛大学—数据科学硕士
宾夕法尼亚大学—数据科学硕士
杜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业分析与人工智能硕士
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
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
本科丨波士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商管理 双学位
分享实录丨
Y学长:
我是Y学长,目前是波士顿大学CS+商管双学位的大四学生。刚过去的申请季比较幸运,拿下了很多学校的录取,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我申请过程中的心得和体验。
飞彼留学:学长本科是波士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商管理双学位,成绩也很优秀哦!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波士顿大学的学习经验吗?本科期间是如何把握各专业的学习呢?
Y学长:
我觉得第一是善用教授资源。虽然我很少严格执行预习复习,但基本会参加教授或者TA的office hour。如果发现这个教授/TA的office hour没什么营养我就会减少去的次数,相反如果office hour很有意思我就会增加。office hour是获取课堂外知识的重要途径——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疑问,旁听其他同学的问题往往能发现新的思考角度。
第二是以教促学。我比较喜欢把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不要放弃任何向同学解释/讨论知识点的机会。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比单纯做题更能检验真正的理解程度。
第三,弹性时间管理。每周日我会用记事本简单规划下一周要做的任务,然后每天早晨会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重点在于保持目标明确的同时留有余地。
当然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我的经验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如果说一定想要有什么general的建议话,我觉得学弟学妹们可以选一件自己平时不太会做的事情(比如平时从来不去office hour),然后每周就去一次,说不定就会有意外收获。
飞彼留学:学长是修读的是双学位,那双学位学习课业压力大吗?双学位学习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Y学长:
课业压力其实不小。双学位几乎没有所谓“水课”,门门都是专业课,如果准备或者规划不足,很快就会被进度追着跑。
与此同时,双学位带来的最大收获是视角的拓宽与思维的立体化(这可能对职场更有帮助)。一方面,CS 训练让我关注技术可行性,另一方面,商管课程逼着我思考“为什么做、为谁做、能带来什么商业价值”。在职场里,客户/你老板最关心的往往只是预算(或者一些其他的限制条件)和问题能否解决;双学位让我习惯先用 business common sense 和沟通技巧先弄清楚需求,再在有限条件下选出最合适(而不是最 “fancy”)的技术方案。这种多元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申请跨学科项目的时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飞彼留学:如果未来有同学考虑双学位学习,学长有哪些建议可以给到大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性问题,还有哪个时间段修读会更加容易把握?
Y学长:
我觉得这个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首先是要看自己喜欢什么。双学位不是必选项,只有真正对两门学科都感兴趣,才能长期投入而不感到枯燥。若只是为了“多一个学位”,很容易半途而废。可以先上一两门课了解一下,再和已经在读的学长学姐了解专业难易程度,然后再进行决定。
其次是时间规划。越早确定越有优势。大一探索完之后下定决心大二就可申请双学位了,这样可以让你在高年级根据实际体验做调整:如果发现不再喜欢这门学科,可以及时转成 minor ;如果课程负担过大、影响到了GPA,可以选一些 easy A的课来平衡。
总之,双学位能带来跨学科视角,但并非唯一途径。high level的策略总结起来就是:兴趣驱动 + 提前规划 + 留有退路
飞彼留学:目前学长已经拿到了哈佛/宾大/杜克/布朗/JHU等名校录取!非常牛逼哦!能被多所名校同时录取,在规划上学长肯定很有心得!学长可以分享一下吗?你觉得美本学生在规划与准备方面,有哪些是要重点关注的呢?自己又是如何把握呢?
Y学长:
我觉得最需要关注的核心是选课规划。我在大二的时候基本上就把大学要上的课用excel规划好了(这个是个人偏好,大家不用这么极端),但其实每学期选课的时候总会有一两节课抢不到,所以有一个plan B还是蛮重要的。不过在选修课上我倒是没怎么规划,基本上都是凭兴趣选的。
申请研究生时,提前布局会比选课关键。越早确定目标项目,就越能反向选择对申请“加分”的本科课程。例如,一些商科或数据科学硕士偏好申请者具备扎实的数学和编程背景,那么大二大三就提前选一些高阶数学、统计和 CS 的课,不但能提升学术竞争力,还能从相关教授处获得更有分量的推荐信。而且大家不要畏难,大部分教授们都是很乐意帮助年级相对低的学生的。
飞彼留学:美本的学生是免语言,但是部分项目的GRE还是需要的,学长的GRE成绩也是蛮牛的,请问学长是如何备考GRE的呢?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吗?
Y学长:
跟本科申请的时候学SAT是一个思路:集中学习,临阵磨枪,速战速决。但是GRE远远没有SAT重要。GRE没考过就直接放弃,毕竟GRE实际上用处不大,大家不要在这上面浪费太多时间,而且我身边基本上没什么人考GRE(特别是理科),大家也都申请的不错。实习,科研,和教授的connection远比GRE重要得多。
飞彼留学:学长觉得美本学生申请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在申请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你又是如何体现自己的优势呢?
Y学长:
一些个人感觉,可能不是特别全面,还请大家仅作参考。
美本申请研究生最大的优势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地理位置:许多项目在招生时会倾向于录取同一区域的本科生,例如美东高校往往对美东出身的申请者更青睐,而湾区学校也更喜欢招收本地本科背景的学生。第二是教授推荐信:如果你有机会选修一位大牛教授的课程,并且表现良好,再通过参加 office hour 刷脸,就很可能拿到一封分量十足的推荐信,这对申请帮助巨大。
要充分利用这两大优势,方法其实很直接:一方面,重点关注与你所在地区联系紧密的研究生项目;另一方面,多在 office hour 刷脸,不一定说每次都需要积极提问、分享想法,只要通过你自己的方式给教授留下好印象即可。如今 AI 工具盛行,去 office hour 的同学反而更少,正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好时机。
飞彼留学:申请的过程中,硬件与软件学校都会关注的,请问学长是如何利用好时间做软性背景的提升呢?
Y学长:
我申请的大部分是找工作的方向的研究生项目,所以可能对想要申请phd的同学可能帮助不大。
直白点说,本科申请看的是“潜力”——学校想确认你够聪明、能跟上进度;研究生申请则更看“实力”——你现在到底会什么、能创造多少价值。原因很简单:项目既要收你的学费,也指望你毕业后拿到好工作来给学校长脸。像这种偏职业导向的硕士,我们读它主要图个高含金量的 title 和学校资源。所以申请时一定要让招生官看到:我已经具备打职场硬仗的能力,而不是还在等学校来培养。
所以我觉得做好时间规划其实就只有一点:先想清楚我到底拿什么跟别人竞争,然后围绕这个优势倒推日程。
再说说常春藤申请里老被提到的 DEI(多样性、平等与包容)。虽说它最近因为政治风向被不少人质疑,但我觉得很多批评都是断章取义。与其只盯着跨性别或女权这些争议点,不如把目光放在 DEI 更广泛、也更实用的价值观上。举例:谈到“平等”,你可以策划一些 cultural‑fusion 活动,把中国文化带进校园日常、顺带打破刻板印象;谈到“多样性”,并不一定要靠“黑人、第一代大学生、早年丧父”这种标签来体现——跨学科背景、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本身也是一种多样性。把这些普世的 DEI 理念融进课外实践和文书叙事,既自然又加分。
飞彼留学:关于背景提升,有什么建议是可以给到学弟学妹的呢?应该找哪方面的实习或科研来提升自己的背景呢?美本学生该如何利用校内外资源来强化自身背景呢?
Y学长:
我的建议和前面说的很类似:先弄清自己的优势,再去找与之强匹配的科研或实习。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常去相关教授的 office hour,混个脸熟之后,开口问 他/她们是否招本科生 RA;即便暂时没名额,人好一点的教授也会把身边的机会指给你。如果碰上在业界兼职的老师,更可以顺势请他帮忙内推。
另外别忽视同辈资源,“找学长学姐要 refer”非常正常。之前有些朋友去了 Amazon、Google,然后我们都直接找他们要refer。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是最好的。
飞彼留学:做好背景提升,接下来就是选校了,学长主要申请的是数据科学、计算机这些热门领域的项目,那不同专业该如何规划自己的申校选择呢?学长会看重哪些方面的选择呢?
Y学长:
先说我的选校思路,比较激进,仅供参考。美本四年下来美国梦已经碎了一地,所以我最终可能还是会回国,所以我把综合排名放在绝对第一位。做法很简单:把所有综排靠前、项目我也感兴趣的学校拉一个大表,然后按下面三档划分——
“彩票”:综排和专排都明显高过自己背景的,纯靠运气,多申没关系;
“主申”:综排或专排有一项占优,另一项在能力范围内的;
“保底”:剩下能接受的一两所,确保万一全军覆没还有书可读。
主申只投真正喜欢、拿到 offer 会毫不犹豫去读的项目;对那些“录了也没感觉”的学校,我直接砍掉。
至于学校就业资源,我个人不太在意——美国大部分 career center 都是摆设,找工作主要还是靠自己。如果你有留美的经济压力,那就把专排和实习资源放到更高优先级。同时也可以留意身边的同学,说不定有哪位突然就创业了。
策略定好后,飞彼的老师们所提供的信息就非常有价值了:老师们把各校项目介绍、历年录取数据都发给我,再一起确认哪些是冲刺、哪些是保底。剩下的工作就是在这份清单里挑自己真正想去的学校。
飞彼留学:在申请过程中,好的文书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请问学长在文书上,要怎样展示自己的优势呢?学长申请的不同项目都拿到了很好的录取,那我们该如何把握不同项目的文书呢?
Y学长:
文书的“灵魂”得你自己先想出来,别人帮不了这个忙。先定一条主线,再用它把所有经历串成故事。拿我自己举例,我的主线是 “democratize knowledge”——让技术更大众可用。所以所有段落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为了这个目标,我做了哪些事、学了哪些课、我是如何一步步把这个目标推近的。有时候也不一定需要现有主线,可以从你已经有的经历倒推出来。
这样人设始终一致,招生官又能看到你对项目做了功课。反面教材就是“堆料型”文书——把简历整段搬进来、料多却没灵魂,读完只剩“他做过很多事”,但谁也记不住你是谁。
飞彼留学:说到文书,不得不提推荐信,推荐信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海本的学生,海外教授的变数会比较大,请问学长是如何寻找与确定推荐人的?有什么经验给学弟学妹们分享吗?
Y学长:
这方面我还真没什么太多的经验,无非就是选择和你专业相关,且老师也不错的课,然后多去office hour聊天就好(我就是office hour去的比较多,然后基本上学期末向教授要推荐信都会愿意给我写)。打算申请的前一学期就先打招呼,确定对方愿意写,再在正式申请前一两个月把资料给他们。然后多找几个老师,以防某些老师掉链子。要是有些教授不怎么回邮件,直接办公室walk in去催也行。总之,推荐信就是长期“刷存在感”+提前准备。教授越了解你、材料给得越周全,信就写得越有分量。
飞彼留学:经历了整个申请季,学长觉得,在申请的过程中,最让你焦虑的事是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Y学长:
说实话,我几乎没怎么焦虑,秘诀就是早动手。5月就敲定推荐人,暑期实习一结束就把文书和其他材料整理完;申请季开始后按自定的投递节奏表,每周固定递交几所学校,12月前全部 submit。准备得越早,留给自己调整和出错的空间就越大,焦虑自然就少。
早点准备的一个好处就是,越往后拖,找教授要推荐信的人就越多,你能得到很高质量的推荐信的机会就越少,这个基本上就是先到先得。给我写Harvard推荐信的一个老师到秋季学期直接拒绝帮别人写推荐信了,因为找他的人是在太多。而我因为最先找他,4月份他就同意帮我写了。先发优势还是蛮重要的。
飞彼留学:目前学长已经拿到了哈佛/宾大/杜克/布朗/JHU等顶级名校录取,学长觉得自己拿到如此多录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名校青睐怎样的申请人?我们要抓住哪些重要环节?
Y学长:
最关键因素可能是运气比较好吧,哈佛/宾大的项目今年招的人比较多,不过认真分析的话要,主要还是有三点:
人设清晰:所有材料都在讲同一条主线:我是谁、想解决什么问题、现在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非我不可。
硬件过线:GPA、语言成绩(陆本)、核心课这些指标必须稳,连门槛都没进就轮不到人设发挥。
推荐信加成:毕业于某个学校的老师给你写他毕业的学校的推荐信是非常加分的。这代表了这个学校的校友认可了你。
关于人设上,不同学校偏好也不一样:藤校更吃你有没有“梦想与使命”,MIT / Stanford 这种理工天花板则盯紧硬核项目和技术深度。搞清楚目标校画像非常重要。
飞彼留学:在申请的过程中,留学机构在其中的作用也是很关键的,请问学长那在机构的选择上最看重的地方有哪些?可以客观评价一下飞彼留学给你的帮助吗?
Y学长:
我很看重前期的信息广度和深度。飞彼的老师们在前期就给了我很多的项目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在我的选校策略中非常关键,给我节省了非常多的信息搜索的时间。文书方面在知道我们自己想立一个什么样的人设/知道自己的优势,在AI的加持下就不会特别差,并且飞彼老师给我匹配的在职学姐给我文书方面提供了挺大的帮助。
飞彼留学:学长决定了去哪所学校了吗?多个录取如何选择?学长在选择的时候,主要看哪些方面的因素呢?
Y学长:
最后决定去哈佛,毕竟是从小的梦想!如果我没录哈佛,我可能Upenn和布朗纠结一下吧。在选择的时候安全是我考虑的第一因素;其次是这个学校我喜不喜欢(我更偏向去学校实地走走看,然后根据自己的直觉选一所)
飞彼留学:最后有哪些建议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呢?
Y学长:
最重要的就是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重点是把舒适圈的边界一点点往外推——尝试做些平时不会做的小事,保持好奇心就行,别逼到筋疲力尽。有一个好身体和好心情比什么都重要。
其次,选自己真心热爱且擅长的方向,不一定非要扎进理工科。只要有内驱力,哪条赛道都能跑出好成绩。
最后,申请这事归根到底还是你的项目。选了留学机构不代表就能“全托管”,者只是在万里长征上多了个队友,路线怎么走、节奏多快,还是得自己来决定。